十三歲的莎拉曼嘉和她的爸爸、媽媽曾經幸福地一起住在肯塔基州河岸鎮,莎兒的媽媽深愛大自然野地裡的一切-花、草、黑莓、動物…夢想著和莎拉曼嘉的爸爸一起用小孩把他們的屋子填滿。媽媽浪漫而勇敢,堅持自己叫印地安人也不叫美國原住民人。然而,四月份裡的一天,她離開了,自己一個人。不久後,莎兒和爸爸接到消息,她再也不回來了。
爸爸帶著莎兒搬離河岸鎮,硬將她像雜草般連根拔起,因為,河岸鎮到處都是媽媽的身影。
困惑、傷心的莎兒和祖父母一起啟程要去愛達荷州的陸依斯頓尋找媽媽,媽媽為什麼要離開? 我不是她最愛的人嗎? 兩千哩的尋母之旅充滿濃濃的思母之情,是去找尋母親,亦是莎兒的自我追尋之旅。
困惑、傷心的莎兒和祖父母一起啟程要去愛達荷州的陸依斯頓尋找媽媽,媽媽為什麼要離開? 我不是她最愛的人嗎? 兩千哩的尋母之旅充滿濃濃的思母之情,是去找尋母親,亦是莎兒的自我追尋之旅。
莎兒家的故事、祖父母的故事、好朋友菲比家的故事、…別人的故事和莎兒的自我對話交錯,隨著旅程一州一州前進,故事像母親離去後父親鑿開客廳的那面石膏牆後露出的壁爐一樣,一點一點地被剝開來。壁爐後是否藏著其他東西? 正如壁爐藏在石膏牆後,母親的故事隱藏在菲比的故事之後,或許菲比和母親的故事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個故事-有關奶奶和爺爺的故事……莎兒對母親的眷戀和對她離去的不解,也隨著這段千哩之旅慢慢理清楚看明白。
這本小書,我讀得不快。故事裡流淌的氣氛、穿著麂皮靴走過兩個月亮的意象、文化認同、關係的斷裂與重建、莎兒的母親和菲比的母親在婚姻裡的母職與自我拉扯……一再牽引我的情緒。優美的西部風情描繪更喚起我當年第一次踏上美國大西部親炙印地安風土的神往之情。
"Don't judge a man until you've walked two moons in his moccasins"(別輕易論斷別人,除非你曾穿著他的麂皮靴走過兩個月亮。) ~~印地安諺語
本書中文版已絕版,可以到圖書館找找,當然,讀原文版更原汁原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