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哇!公園有鷹》新書分享座談會

 



哇!我們也看到神氣的鷹爸爸和守著巢穴的鷹媽媽!

昨日到飛頁書餐廳​參加何華仁老師《哇!公園有鷹》的新書分享座談會,在老師樸質充滿生命力的一幅幅木刻版畫畫面和與談人賴嘉綾老師和幾位生態保育專家的分享中,聽讀到許多故事 - 有屬於這座城市的城市森林風情畫、有台灣鳳頭蒼鷹和紐約紅尾鵟的特殊連結、更有生命鬥士何華仁老師令人動容的創作故事。此外,老師也分享了更早一本創作《小島上的貓頭鷹》,以蘭嶼生物為創作主題,我們上上星期才剛從蘭嶼回來,畫面中的貓頭鷹、竹節蟲、晒飛魚、拼板船…都是孩子們腦中最鮮明的印象,他們好興奮哪! 閱讀與生活就這麼連結起來了。












天公作美,傍晚的天氣舒服宜人,台灣猛禽研究會張宏銘​祕書長與幾位老師扛著長鏡頭帶領我們前往大安森林公園賞鳥追鷹。


黃尾鷺(我們清晰地看到鳥媽媽正在餵兩隻鳥寶寶!)、夜鷺、黑鷺、黑冠麻鷺、金背鳩、五色鳥、紅冠水雞、喜鵲……阿勃勒、野薑花、蕨、萍蓬草...孩子們還一路叫著松鼠!松鼠! 原來我們居住的生活環境裡就可以欣賞到這麼多元的生態,真教人驚艷激動。老師還帶我們"追劇",探訪書中場景-鳳頭蒼鷹的澡堂!



你們知道嗎?這對鳳頭蒼鷹夫婦多會挑浴池。這浴池不僅清幽,周圍更是枝木扶疏、生態多元、景緻宜人,《哇!公園有鷹》裡記錄了鳳頭蒼鷹泡澡享受的身影!



不多時,前面的老師已經架好長鏡頭,回頭提點我們:「看到沒?! 鳳頭蒼鷹就在前面樹枝上晾翅。」

「哇! 哇! 哇!」就是書上的鳳頭蒼鷹!!


鷹爸爸正好整以暇高踞枝頭,一點兒也沒有因為我們一行人的靠近而飛走,於是我們得以肉眼可見鳥身花紋的近距離好好觀賞牠,打開的尾羽真是美極了! 我們也從老師的望遠鏡頭裡看到附近樹上鳳頭蒼鷹巢中的鷹媽媽看顧鷹寶寶。再不久,蒼鷹寶寶就要學飛、離巢了!


我的心裡充滿感動,耳邊似乎又迴盪起何華仁老師所說的「共生」。

多一點尊重、少一點貪婪,我們可以與多元生物共存共享福地,欣賞不同物種之美,那是大自然贈與我們最無價的美學課。




好書哪裡買?
👉🏻  https://reurl.cc/jdx86n



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黑洞怎麼拍到? - 瘋狂科學家的天文大夢

第一張黑洞影像

外太空、外星人、黑洞、宇宙……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好奇、探索的課題,人從哪裡來? 會往哪裡去? 是科學,也是哲學。

大約十年前(2009 年),美國國科會將不再使用的 ALMA 原型機釋出,公開徵求科學家的提案。中研院和哈佛合作「觀測黑洞」的提案獲得接受,順利取得了這台望遠鏡。然而想要用望遠鏡看到黑洞,需要極佳的解析度,技術門檻很高,觀測地點的選擇也有諸多考量。科學家們來回推敲,終於找到一個瘋狂的地點 - 格陵蘭。

2011 年,格陵蘭望遠鏡的瘋狂計畫啟動,研究團隊來到格陵蘭的峰頂站台基地 (Summit Camp),先擺放大氣透明度的測量儀器,驗證當地是理想的天文觀測地點。隔年,中研院團隊來到新墨西哥州的小鎮-一個印地安人居住的沙漠地區,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拆卸ALMA 原型機,而那裡正是電影《接觸未來》的場景 - 甚大望遠鏡陣列 (VLA, Very Large Array)。

隨後又面臨許多挑戰、克服許多技術上的問題,終於在2017 年 7 月 24 日(計畫開始後六年),將望遠鏡在格陵蘭觀測地點組裝完成,並於年底開光,經過幾個月的調校,在2018年,格陵蘭望遠鏡參加正式觀測,成功與夏威夷的次毫米波陣列 (SMA)、智利的阿塔卡瑪毫米波與次毫米波陣列 (ALMA) 連線觀測。利用特長基線干涉技術,三組大型望遠鏡形成接近地球那麼大的大三角形,相當於一個超大望遠鏡,有機會拍攝到黑洞的照片。

EHT(事件視界望遠鏡)的合作計劃共有來自世界各地200多位研究人員參與。中研院除了參與8座中的3座觀測站,在北極建造的這座「格陵蘭望遠鏡」 已經在 2018 加入 EHT的觀測。目前觀測資料正在處理當中。預期由於格陵蘭望遠鏡的加入,EHT 的解析能力將最多可以提高到10倍。

格陵蘭望遠鏡計畫執行負責人、中研院研究員陳明堂說,看星星固然浪漫,但是科學家更關心的是「地球和太陽系的關係」、「地球是怎麼來的」這些問題。求知的過程中,得到了答案,會讓人感到安心。他也說,看見黑洞是驗證人類的理性推理。空間裡面為什麼可以出現一個大洞,是不是有異度空間,很難理解。知道黑洞存在,可證明我們用的方法是對的,可用同樣的理論探究其他事情。

一個勇於挑戰未知的新嘗試,一個天文學家與人類的大夢,一個振奮人心的故事。

* * * * * *

2005年,我與好朋友旅行到美國新墨西哥州,為了Judie Foster(主演電影《接觸未來》),我們在一無所有的沙漠中開了好久的車,說什麼也要一訪VLA,也就是上面所提格陵蘭望遠鏡ALMA原型機原先所在地。到達VLA時已近黃昏,趕在Visitor Center關閉前圓夢。在這裡跟各位分享當時我拍下的幾張照片,沙漠曠野中,巨大的天線陣下,我似乎也走了一趟電影中異次元時空的追尋之路。









* * * * * *
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觀察 重點整理
中研院事件視界望遠鏡記者會重播:

這部三分鐘的影片,用很淺顯清楚的方式講解黑洞,小朋友也可以明白。

  

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讀《被遺忘的孩子 Only Child》淚流不止


陪伴孩子們上課的時間,我在泳池畔打開這本書 -《被遺忘的孩子》。

書本的破題就是槍手來的那天。

「不要動,札克。」羅素小姐用大姆指和食指從裡面死命扣住教室的衣櫃門。「我會保護你們。噓,請安靜。」我們一直聽到外頭有「砰!」的聲音,還有人尖叫。

砰!喀!砰!喀!砰!喀!

我想有人尿褲子了…

六歲的札克今年剛上小學,一個平凡的上學日早晨,「砰!砰!砰!」的槍響打斷學校正常的作息,誰也沒想到孩子們日常操演的上鎖緊閉演習(Lockdown Drill)這次真的得派上用場。然而,這場校園槍擊事件裡,札克的哥哥和其他十七個孩子…殉難了,槍手,也被當場擊斃。

兇手是誰? 他怎麼犯案的? 而他又為什麼這麼做? 他的家庭是什麼樣的家庭? 他們該付出了什麼代價? 這是誰的錯?……故事裡都稍微說了,卻都不特別評判。全書著墨在札克的世界從哥哥遇難的這一刻起分崩離析。

留下來的孩子,成了獨生子,卻,是被父母遺忘的孩子。

六歲的札克,懂,也不懂。我們跟著札克童稚的絮絮叨叨間,直指事物核心,人世間最巨大的創傷,要怎麼面對? 要如何與仇恨和解、與自己和解? 留下來的人,該怎麼活下去?

慟。很痛,很痛,很痛……

數度落淚,不得不中斷我的閱讀。
我抬頭梭尋泳池中的兩個孩子,一再、一再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過每一個有幸與他們在一起的日子,一定一定要讓他們記得最美好的媽媽。

無常、心碎、傷痛、復仇、…寬恕。沈重的事件,但故事寫得緊湊流暢易讀。校園槍擊事件,也許不見得在台灣有很大的連結性,然而閱讀之際,一直不斷浮現我腦中的是小燈泡事件。故事的背後,叩問的是什麼社會整體結構性的問題? 小說,尤其是翻譯小說能如何轉化成跟你我切身相關的生命思索? 請你跟著札克走一遭吧!














好書哪裡買?
👉🏻  https://reurl.cc/e5qE4m

如果您有在博客來購書的習慣,歡迎以上列我的專屬推荐入口進入購書(要以這個連結進入,不要站內書名蒐尋喔!),可以幫助我累積一點點推荐獎金,買更多好書來推荐給大家,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