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謎一般的故事 - 陳志勇的 《大城小傳》(Tales from the Inner City)


《 Tales from the Inner City 》 剛出版不久就買回來了,但壓在一疊書中,兒子沒有注意到,他最近著迷在同學借他的Minecraft系列小說中。週末整理他的書堆時,我抽出這本書給他,翻沒兩頁,他就入迷了,陷在沙發裡一口氣讀完200多頁。

甫讀完最後一頁,他就把書本拿到我眼前:「媽媽,妳讀,妳一定要讀這一頁,然後看接下來的幾頁圖,每張圖的構圖都一樣,人和狗相隔在河的兩岸,我覺得很有意思。」


「你覺得他這幾張圖想說什麼呢?」我問他。

2020年1月18日 星期六

兒童文學裡的詩意 - 吃草莓讀《草莓》


「噢! 媽咪,這個草莓甜到我要融化了!」小女孩慢慢吸慢慢舔,捨不得一下子吃完,吮指回味。

孩子陶醉的表情、詩意的讚美,逗得我好開心。爹娘乾願為兒女奴就是這種心情,找到什麼好吃的,都是孩子吃自己飽。

草莓是極其嬌貴脆弱的水果,碰傷不新鮮不甜不可能買、不能確認是安全無用藥的來源不敢買、一顆一顆保護過度包裝空運來台的碳足跡太長不環保我也不願意買,覺得為了口慾要消耗這麼多資源實在不應該。所以孩子們不常吃草莓。他們知道,此刻嚐到的是今早還在苗栗高山上,農夫為了不用藥隔絕細菌病毒關起門來悉心照顧、也是媽媽為他們的健康嚴選把關挑選來的心意,這一口一口難得的滋味就顯得彌足珍貴。女兒塞了一顆進剛進門的爸爸嘴裡:「爸爸,這些是我們留給你分享的!」適度的匱乏感讓孩子更懂得珍惜與感恩。

品嚐這份幸福,還有什麼比一起讀新宮晉老師的《草莓》更匹配的呢?!

"傍晚,草莓已不見蹤影,土地卻依然飄散著甜甜的香味。
在綠油油的葉片上,住著草莓的靈魂。
當紅色的蔓藤輕彈大地,新的生命誕生了。"

這甜香,不正是孩子剛剛打開盒子時、草莓香撲鼻的驚呼嗎?!


2020年1月17日 星期五

閱讀想想 - 義大利教育開先河 氣候變遷列必修課

「媽媽,如果把垃圾丟進火山裡會怎麼樣?」兒子問我。
「會熔掉吧…為什麼要丟垃圾到火山? 噢! 你是不是在想這樣就可以處理掉很多垃圾?」
「對啊!」
「也許是個辦法。不過,要怎麼接近火山口而不受傷呢? 火山口方圓好大的範圍是高溫和有毒氣體噴發的狀態呢! 如果投不準會怎麼樣? 火山會不會變垃圾山?」

「那派無人機? AI? 」
「可以想一想喔! 要用什麼材料、什麼樣的設計可以讓飛行器耐得住火山口的狀態? 」
「也想想,這樣處理垃圾,一次能空投多少? 飛一次要花多少成本呢? 掉進火山的垃圾真的能完全消失掉嗎? 火山熔岩會不會產生更可怕的有毒質變?還有,每個地方都有火山嗎?」
「嗯…」兒子陷入他的奇思異想中。

「這樣處理垃圾的速度來得及應付人類製造垃圾的速度嗎? 根本之道,是不是還是得全力減少垃圾的產生?」

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1/14 國圖演講:研究書本的過去,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歷史



前不久才分享了澄定堂的藏書傳奇與捐贈善本、手抄本給國圖的新聞,昨天就在國家圖書館聽了一場非常棒的演講:研究書本的過去,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歷史。(How book history can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exts:examples from early modern Europe)

講者是哈佛大學歷史學家Ann Blair布萊爾教授教授,她的研究領域為近代早期歐洲的思想文化史、書籍與閱讀史,以及宗教與科學的互動關係。此行是她的第一趟台灣之旅,也是第一次來到亞洲。

她在演講中分享了文物研究與書本傳遞知識的歷史,透過書寫、傳播,構成所謂的文化,並談到印刷術、宗教社會科學改革運動等對知識傳遞的影響。她以國圖最近獲贈的幾本古書善本為例,談德文聖經在印刷史、文化史及翻譯傳遞上所代表的意義,並介紹了插畫家美麗的插畫裝飾,也談到著名的思想家法蘭西斯培根,還有莎士比亞的對開本、版畫及書籍修補的歷程。




2020年1月14日 星期二


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第五大道40街和42街之間的紐約公立圖書館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NYPL) 是美國主要圖書館系統之一。1895年由政府和私人慈善機構捐贈共同合組至今滿125年。

在125年的慶祝活動前夕,館方花了超過六個月的功夫統計分析出自開館以來借閱率最高的十本書,知道最受歡迎的書是哪些嗎?

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

/ 展卷.烹小鮮 /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暖暖冬陽數日即過,今晨陰雨濛濛難掩淒冷,送走上班上學一家子,我在餐桌前享受一個人的早餐。

桌上的詩詞集是蔡志忠的漫畫版,我這女兒賊從父親的案頭挖到寶搶來的。翻啊翻,在蘇大才子的幾闕詞間緩了下來。《江城子》思妻情深令人斷腸、《水調歌頭 》清朗優雅、《定風波》灑脫快意,是我最喜歡的一闋詞。

小時候,是父親教我讀詩詞。他會在寒暑假一開始拿出那本因為久經翻閱捲折,書頁已柔軟的千家詩,在上頭勾幾首他覺得精彩的作品,每天早上先跟我講解,然後要求我背熟。說完全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但倒也如此這般背了好些唐詩宋詞元曲。是因為父親的堅持,我沒有跟中國文學殿堂相隔太遠,也才能在某些時刻領略低迴這些精煉優美的詩句,對生活多一點感受。

2020年1月9日 星期四

吳柏毅、一次性餐具與玉米


送孩子上學的途中,我們常常會播放音樂或是有聲書、小影片。在Youtube上最常打斷的廣告就是Uber Eats,而且還一直重複,不知道他們花了多少錢買廣告?

「媽媽,我覺得Uber Eats最大的問題是餐具。」兒子看著車窗外正要路邊停車的一台外送機車。
「你看,那邊就有一台 Uber Eats。」

早上七點多,路上就有好幾台Uber Eats機車,三餐愈來愈倚靠外送服務,人們愈來愈不願意動手,這個社會好像愈來愈宅了……

「你說得沒錯, Uber Eats的流行的確造成很大的一次性餐具問題。它很方便,但是我們要不要付出代價呢?」
「嗯,要。很多垃圾。」

2020年1月5日 星期日

我的花椒探險 - 讀扶霞的《魚翅與花椒》


/ 展卷.烹小鮮 /

最近讀扶霞的《魚翅與花椒》(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從一位到中國學習中菜的英國女子眼中讀她的味蕾大冒險、看九二年至今20幾年中國的變化、感受作家透過食物進行了一場跨文化衝擊的自我探索,於我,是一趟迷人的閱讀旅程,尤其是從一個截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觀點回看我習以為常的中華文化,更顯現出一股拉扯的文化張力。

扶霞(Fuchsia Dunlop)生長在對不同文化的飲食相當開放的家庭裡,到中國前也已在歐、亞許多國家旅行過,她起初以為自己可以跳脫「無所不吃的中國人」刻版印象,從第一次中國旅行之初就毫不思索地要求自己吃下中國人端到她眼前的任何食物,仍不免在真正融入中國飲食文化的過程中有許多重大、啟發性的理解。

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隨處皆是閱讀角 Anywhere can be her reading corner



在接送孩子、承諾陪伴孩子出遊的空檔間要處理幾項工作和回覆一些訊息,我把車子停到樹蔭下作為臨時行動辦公室。

女孩叨叨絮絮等一下要我陪她做什麼、做什麼。

「寶貝,可以請妳等我一下嗎?給我幾分鐘不要打斷我,我就可以趕快把事情處理完趕快陪你。」雖然我很享受小女孩軟語呢喃撒嬌,還是要請她安靜片刻。

「好的,媽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