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

/ 展卷.烹小鮮 /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暖暖冬陽數日即過,今晨陰雨濛濛難掩淒冷,送走上班上學一家子,我在餐桌前享受一個人的早餐。

桌上的詩詞集是蔡志忠的漫畫版,我這女兒賊從父親的案頭挖到寶搶來的。翻啊翻,在蘇大才子的幾闕詞間緩了下來。《江城子》思妻情深令人斷腸、《水調歌頭 》清朗優雅、《定風波》灑脫快意,是我最喜歡的一闋詞。

小時候,是父親教我讀詩詞。他會在寒暑假一開始拿出那本因為久經翻閱捲折,書頁已柔軟的千家詩,在上頭勾幾首他覺得精彩的作品,每天早上先跟我講解,然後要求我背熟。說完全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但倒也如此這般背了好些唐詩宋詞元曲。是因為父親的堅持,我沒有跟中國文學殿堂相隔太遠,也才能在某些時刻領略低迴這些精煉優美的詩句,對生活多一點感受。


寫《定風波》時,是蘇東坡得罪當道被貶謫到黃州的第三年。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就道出他的不憂不懼,「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更是瀟灑從容。蔡志忠的漫畫簡潔活潑,寬袍水袖的流暢線條和詼諧的表情動作生動地詮釋出漫畫家對東坡先生在小序中所述雨中「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的想像。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還將《念奴嬌》 填得極好, 不管是寫景、道情、史事人生哲思,都寫出撼人心魄的氣勢。上週到北美館看董陽孜老師的「行墨」書法展,正巧就看到董老師寫的兩大牆《念奴嬌》,分別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寫就,字體不同,然都寫出這闕詞的浩蕩壯闊格局。董陽孜老師說:「文字是活的,不是只有一種寫法。此時此刻我的心情是這樣,就用另外一個體、另外一個結構來表達這個字的意思。」

董老師早期臨寫顏真卿楷書和魏碑,字體兼俱剛健雄渾與金石斧鑿氣韻,後來寫行草、加上受到現代藝術的啟發,善用濃墨淡墨、實筆虛筆、或疏或密構築出字體、字義與空間獨特的對話,筆力蒼勁節奏分明,見字如見畫,展現更高的藝術性。她的「巨大書寫」系列,氣勢磅薄,將作品、環境與觀者三者的關係推到一個新境界。

《念奴嬌》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大才子好美食,平凡的豬肉因他搖身一變為一道千古名菜-東坡肉。他又愛竹,寫出膾炙人口的:「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這是讀書人對「雅」的追求。

今天是蘇大才子983歲生日(農曆十二月十九),文人會在此日舉辦「壽蘇會」相聚,緬懷東坡作品與傳承東坡精神。

遙想這近千年前的大才子,我呢就以這道用熱油炒香過的辣豆瓣醬來做的桂竹筍炒肉絲祝愛竹愛肉的蘇先生生日快樂!



———————————————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9/12/14 - 2020/03/08
這是董陽孜首次大規模階段性回顧展覽,呈現董陽孜自1960年代起至今的創作,並依時序介紹其書藝創作的不同時期演變。展出作品多達 94 組,包含早年的油畫創作。展覽空間包含北美館一樓展場及二樓部分展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