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空氣品質不好,出門只見一片白濛濛,樓房、青山、藍天…全成了潑墨山水。
送安上學的途中我為兩個孩子戴上口罩,安安問我這是台灣本地的污染還是別的地方吹來的? 我驚訝他問我這樣的問題,回問他老師曾跟他們討論空氣污染的議題嗎? 他說是同學跟他聊的,不過如果遇到空氣特別不好的時候,老師會要他們下課時間待在教室裡不出去玩。欣喜於他會開始關注切身的環境議題之餘,我同時為六、七歲的孩子就得要為了空氣品質而憂慮能否自在跑跳而感到難過。
我牽著兩個孩子的手走進學校,邊說著如何利用陽光來簡單分辨霧氣和空污造成的霾害,並解釋這種時刻若從事戶外劇烈運動可能造成的影響。安安應該是聽懂了,晴晴眨眨大眼睛,乖乖地讓口罩留在她臉上。
中午晴晴小睡起床後,自己走到窗邊往外覷了覷,再走回沙發旁對我說:「好霧喔! 空氣不好…」她皺著眉扁扁嘴。我摟住她說:「對啊! 空氣好髒喔! 所以我們躲在家裡不要出門。」晴晴聞言立刻仰起頭:「可是我要去接哥哥回來!」
看著女兒急切的眼神,我的腦中立刻浮現安東尼布朗的<<穿過隧道>>這本繪本。我問晴晴:「妳是說就算空氣不好容易讓人生病,可是妳還是不怕,你會像穿過隧道裡的妹妹一樣勇敢把發生危險的哥哥救回來嗎?」晴晴大力地點點頭:「對! 他是我最愛的哥哥!」
接到安安後,我告訴她我和妹妹這段對話,讓他猜猜當我跟妹妹說空氣不好不要出門時,妹妹怎麼說? To my surprise, 安安幾乎不加思索就說:妹妹說要來接我!
關於霧霾,安晴和我的學習 ~
來源:天氣即時預報
正好收到這篇文章-到底是霧,還是霾?
很適合拿來補充,點進圖片下方的來源連結可以看到更詳盡的文字說明。
空氣污染的來源有很多,燒煤為其一,煤炭為全球經濟體撐起一片天,同時它所帶來的環境成本也成了全球性的問題,此外還有過度發展沒有節制的各種工業活動更推波助瀾。人們得到多少,終將付出代價。針對這個議題,我們同時也看了幾篇相關的報導和圖片:
- 國家地理:煤炭的難題
國家地理的照片一向很棒,不僅在資訊的提供上可以給人不同的視野,在美感薰陶上更是萬中選一。烏黑的礦坑、蒙塵的童工、被粗魯剃開的翠綠山頭、日以繼夜排放的發電廠巨大煙囪、充滿了線條秩序感的運煤列車全景…拓展了孩子的眼界,也創造出很多親子之間的對話。三歲的晴晴看得欲罷不能,而從安安的問題與尚不成熟的建議裡我看到他慢慢開始去理解與思考人類在追求發展的選擇上所帶來的結果不再是黑白好壞那麼容易評斷的選擇題。 - NASA 2016.12.24 發佈的空污警示:
Smog Puts Dozens of Chinese Cities on Red Alert
在NASA的網站上輸入Haze, Fog的關鍵字蒐尋可以看到世界上許多地區十幾年下來霧霾積聚的照片,拉開時間軸縱向觀看,其間的變化令人愈看愈心驚。 - 大紀元2017.1.5的中文整理報導:NASA追蹤中國陰霾15年 變化觸目驚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