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月份一篇霧霾見真情與女兒的對話中,我聯想到安東尼布朗的<穿過隧道>(The Tunnel, Anthony Browne),於是再拿來讀,這一讀,居然讀出了屬於布朗風格的無盡況味。
這是個描寫一對成天吵架的兄妹如何破冰和好的故事。哥哥和妹妹長得不像、個性也不像,哥哥喜歡捉弄妹妹,兄妹倆只要碰在一起就吵不停,有一天終於被媽媽趕出門,要他們自己和平解決了再回來。沒想到哥哥突然發現一座隧道,他不顧妹妹攔阻鑽進隧道去探險,在外面一直等不到哥哥回來的妹妹,儘管害怕張皇,還是鼓起勇氣跟進隧道去找哥哥,隨之展開一段奇幻之旅,救回身陷險地的哥哥,從此改變了兩人劍拔弩張的關係。
安東尼布朗在繪本界久負盛名,細膩寫實同時又帶著魔幻氣息的超現實畫風獨樹一格,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是他最愛畫的大猩猩,這本處理難解手足衝突的<穿過隧道>並不算他的代表作,可能熟悉的人也不多,不過我的小女兒卻很喜歡,點閱率非常高。我猜想,也許主角是一對兄妹於她的生活經驗很容易連結;我也忖度,魔幻、緊張、不安、衝突性高的畫面對小女孩而言不害怕嗎? 我好奇,這本書到底是哪裡觸動她? 於是我一讀再讀, 在反覆看著讀著之間突然領略他的作品耐讀之處、突然發現一下子從這兒跳出來一下子從那兒蹦出來的各種隱喻所帶來尋寶般的樂趣、才體會安東尼布朗用圖畫說故事的功力實在精湛。
我大膽地拿掉所有的文字,讓目光僅跟著畫面走,發現就像是在觀看一齣默劇。劇中角色的心境與關係變化透過動作分鏡、畫面顏色、氣氛營造被刻劃入裡。小小孩讀書看圖不看字,也許就是在這樣的畫面一步步推進之間,被同理了種種面對衝突、冷漠、挑釁、恐懼、無助、帶領與跟隨、突破、改變…等深層幽微的情緒,長出了克服困難的勇氣。
他與她
故事開宗明義就說這對兄妹外表不像、個性不同、喜好相異。作者用分格的手法向讀者介紹他怎麼樣…而她則是怎麼樣。
細緻繁複裝飾性強的圖騰壁紙、規矩規律的窗外建物景色、柔軟的窗簾布、顏色柔美的裙裝、靦腆的微笑、頭髮彎曲的線條、蜷縮在窗邊看書的姿態、充滿花草紋飾的房間、整齊吊掛著的大衣乃至於緊緊拉著被子到嘴邊的兩隻小手,都細細刻劃出一個纖細善感、拘謹柔弱躲在自我世界裡的小女孩;而方正冷硬的紅磚牆、顏色鮮明的條紋衫、雙手抱胸自信頑皮的笑容、大剌剌充滿力道的踢球姿態甚至是牆上不規則尖角的破窗則形塑出哥哥直率調皮、衝撞挑釁的性格,與妹妹形成強烈的對比。
兩兄妹一個躲在自己的世界裡看書、一個成天在外打球和朋友笑鬧,像是兩條平行線,唯一的交集是入夜後哥哥扮成怪獸爬到妹妹房間去捉弄她,和見面時停不下來的爭吵。
畫面的藝術性
描繪爭吵發生的那個跨頁,從窗框、窗簾、桌上的刀叉擺放、指責的手、門外的磚牆和水管、兄妹的身形和拉長的影子都是橫線與直線的交叉,和餐桌上黑白分立的調理罐一起營造出對立的衝突感,一組又一組地加強張力。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NVAeDQwbCyMZ3PNxUTweRa6ftZ7JoFGsv9nw6ZO6QC7Itp5-FEfGmCi2S-xmr3weaOzbzT5priLtclhYqT_OZ9gHwoCme_pvVwa2-67ngL5KwFsrhLibHDjby6E9ubXXa2N9vUz8AAQ8/s200/The+Tunnel+communicatio_Anthony+Browne.jpg)
書本裡有還兩處畫面很有舞台效果,值得一提。當兩人在廢墟僵持不下時,哥哥發現一座隧道,去探險的念頭一生,把他從膠著的關係中解救出來,可能是魯莽、可能是想逃避,他馬上就鑽進去了。可是膽小的妹妹很害怕不敢跟進去,在洞口苦守的同時天人交戰:隧道又黑又可怕,進去? 不進去? 哥哥一直沒出來怎麼辦? 她幾乎要哭了…畫面中的妹妹籠罩在一團黑中,聚光燈從斜上方打下照出她哭喪的臉,就像舞台上處理坐困愁城的獨白場景。同樣的手法又出現在稍後妹妹穿過隧道在森林裡發現哥哥變成石頭的場景,這一頁的畫面中間有一個小小的框框,裡頭是奔跑中瞬間變成石像的哥哥,框線外則是整片黑。運用這樣純粹而大面積的黑表達在害怕與乍逢厄耗時五雷轟頂、眼前一黑的心境,觀者會有直接強烈的感受。
為什麼是隧道?
妹妹終於鼓起勇氣爬進隧道這一頁,是整個故事中最重要的轉折。哥哥遲遲沒有出來,妹妹害怕、心急。但是她沒有繼續苦苦等待、沒有拋下哥哥自己回家(依他們一直處不好的兄妹關係這也不是不可能的選擇)、也沒有去找救兵,而是自己爬進隧道去找哥哥。這個畫面是這樣的:一個拱形的隧道入口、大部份被陰影遮住的女孩爬行背影、一本看到一半被擱在身後卻細節完整的書本。
注意到那本書一直被妹妹帶在身邊嗎?此刻它卻被遺留在隧道口。這本黑色封面的書從蝴蝶頁就出現了,花草封面代表妹妹(對比足球代表哥哥),每次這本書出現的場景中,不論描繪它的精細程度或相對於柔彩背景而清晰突出的強烈顏色都有聚焦的效果,讓我相信它絕對不僅僅是背景中的一本書那麼簡單。它總是在妹妹孤獨徬徨的時刻出現,也許象徵了妹妹無助時就想躲進去的舒適圈,也許代表著與哥哥之間纏繞不清割不斷理還亂的緊張關係。而此時,妹妹將它放下了,在她決定跨出去尋找哥哥(突破關係)的這一刻。
也是在這一頁,我明白了為什麼安東尼布朗選擇"隧道"。既然故事安排的只是哥哥要去探險然後遇險,為什麼不選一個山洞? 為什麼不是一幢鬼屋? 我想是因為隧道多出了一層"跨越"的意義。隧道有多長? 黑暗幽閉的隧道裡頭有什麼? 它的另一頭通往何處? 是柳岸花明別有洞天? 還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 是福是險,對隧道這一頭而言都是未知,都需要勇氣跨越。妹妹進隧道去找哥哥的舉動,與其用血濃於水護兄心切的教化意義來解釋,我更把它解讀為,這個代表弱者的妹妹終於決定鼓起勇氣走出舒適圈去追求改變關係的可能性。看似平靜的畫面隱隱傳達了一股巨大的力量 - 突破自我往前走的勇氣。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畫面被當作本書封面的原因。
那道光
隧道又濕又滑卻什麼也沒有,但作者並沒有簡單帶過,而是用了一整個跨頁四格圖來表達同一個場景,可以想見爬過這個隧道對充滿恐懼的妹妹而言在心理上是多麼漫長的一段路,而她一點兒也沒有回頭。這個畫面裡除了妹妹幾近拖行著的爬行動作,沒有交代太多,但是在無數次翻閱後我突然被一個細節吸引住-妹妹頭上的小珠子(好吧! 也許我想太多,不過為什麼是珠子不是蝴蝶結呢?) 這個珠珠頭飾在陰暗的隧道中隱隱生光,行到愈幽暗處愈顯光亮,彷彿是在孤身犯難的時刻中唯一指引方向的明燈,又像是她勇敢突破自我時在心底撐住的那一點信念。這個小小的珠光和哥哥衣服上大大的星星遙相對應 - 哥哥的外向直率果斷就像耀眼的大星星,也許正是妹妹崇拜追隨的特質。
隧道裡的四格分鏡與後面妹妹用眼淚喚回石化哥哥那一頁四格分鏡手法一致,兩頁都慢動作般傳達出時間遞邅感,為靜態的繪本增添立體的厚度。
哥哥到底遭遇了什麼? 莽撞中誤入陷阱? 還是像納尼亞傳奇裡的小弟受了妖魔誘惑而出賣自己的靈魂最終付出代價? 作者沒說,也不需要。他只說妹妹發現哥哥變成一座冰冷灰敗的石像後衝上前抱住痛哭,溫熱的淚水慢慢喚回哥哥彩色肉身,最後一格裡活轉的哥哥轉身擁抱妹妹,兩人的眼神終於有了第一次接觸,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大地春回花兒展顏。
魔幻森林,是真? 是幻?
妹妹穿過隧道時,起初發現是一片安靜的樹林,陽光灑落、鳥兒覓食,然而一片安詳卻在妹妹沒看到哥哥的同時迅速變成陰暗的森林,樹幹開始扭曲變形,若隱若現的怪獸形象、斧頭、封釘的木條、繩子、掉落的竹籃等暗示凶兆的物件一一出現,所謂相隨心轉魔由心生大概就是如此,妹妹悲觀的性格設定非常一貫 - 她覺得哥哥一定有危險。不過,畫面後方一棵帶有嫩葉的新生樹木及遠處的熊熊火光又代表什麼呢? 不放棄的希望?
繼續走,妹妹的心愈沈,接著來到本書最驚心動魄的一頁,跨頁長幅不留白的魔幻森林在眼前倏地展開,樹幹上再明顯不過的野獸形象(大熊、山豬獠牙、豹紋、野狼、惡剎人臉)… 張牙舞爪撲面而來,妹妹驚恐地跑了起來…
![]() |
穿過隧道內頁圖片裡的魔幻森林
|
我問女兒,最喜歡這本書的哪個部份? 我不訝異的答案是最後兄妹相擁的那一頁,而我訝異的答案是魔幻森林這一頁,她說她覺得森林很漂亮。我問她有看到森林裡的怪獸嗎? 害不害怕? 她搖搖頭笑笑說不害怕。我樂觀的想,也許是她有被滿滿的愛包圍的安全感,所以不害怕。兒子則很入戲地覺得這些野獸都是像故事裡的哥哥一樣誤觸魔法而被困在森林裡了。
魔幻森林當屬這本繪本裡最經典的一頁,為平凡的生活片段增添了荒誕不合理的超現實感,創造故事的高潮。
因為女兒喜歡,我細細地讀了又讀,發現它與前幾頁妹妹的房間存在著很有意思的呼應 - 畫面右方樹幹幻化的大野狼與狂奔的妹妹對應房間裡掛著的那幅大野狼與小紅帽的畫還有戴著狼面具爬進門的哥哥、森林中央的白色拱門(或是一個石碑?)對應妹妹的房門、林間後方的紅瓦小屋對比妹妹房間床頭的小屋、妹妹出門後穿在身上的紅大衣正是房間衣櫃旁掛著的那一件,並對應小紅帽的紅斗篷、前一頁樹幹垂下的繩子對應妹妹床下露出的半截繩子、森林裡藏著許多眼睛般的小樹洞對應房間裡半開的衣櫃(衣櫃裡也許藏了什麼正往外窺探?)、樹林裡斑駁的樹皮對應妹妹房間的木衣櫃門片、林間綠草地對應妹妹房間的綠地毯……這麼多的暗示,讓我不得不懷疑這座魔幻森林其實是妹妹對自己房間的奇想,而整個隧道探險救兄只是她的內心戲? 同時,我也想起了莫里斯桑達克的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 Maurice Sendak/1963)。
![]() |
穿過隧道內頁圖片- 妹妹的房間
|
有沒有可能柔弱膽怯的妹妹其實藏著一個特立獨行的俠女魂,嚮往小紅帽的冒險? 想想有幾個小女孩會喜歡黑色的書本(內容看起來還是懸疑的奇幻故事)。也許這本書又像是一把鑰匙、一把寶劍開啟她另外一個自由的世界,在書中她是具有超能力的巫婆(仔細回頭看看妹妹丟在隧道口攤開來的那本書,還有最前面妹妹倚著窗看書時,對面公寓的窗戶裡藏著一隻黑貓和一頂巫婆帽)? 有沒有可能妹妹多麼渴望自己像法力高強的巫婆一樣,魔法棒一指Abracadabara!就變出自己的理想世界?又或者有沒有可能平常冷酷的哥哥對妹妹來說就像石頭般冥頑不靈,而她其實多麼想突破僵局得到哥哥的情誼?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可得,只好在幻想中由她來營救哥哥贏得他的肯定?
這麼說來,也許她並沒有我們認知中那麼軟弱無能? 那麼哥哥呢? 他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傲慢強悍討厭妹妹嗎? 在妹妹救回他時,他說的是:「蘿絲! 我就知道妳會來!」這句話藏了多少的信心與信任?! 夜裡他扮成大野狼爬進妹妹房間捉弄她,不正像調皮的小男孩面對喜歡的女孩不知如何表達時,只會用捉弄的方式來引起對方的注意? (我想起媽媽說過小時候校長兒子老喜歡在她的抽屜裡放青蛙,我也想起小時候有一兩個男生老是喜歡抓我的辮子…) 有沒有可能對哥哥而言,他其實好想走進謎樣般的妹妹心裡卻不得其門而入?
故事的最後,兄妹又回到日常餐桌前的場景,不需要多餘的言語向媽媽解釋,兩人相視而笑。書末的蝴蝶頁也不再是孤單的一本書,還多了一顆足球。闔上書本,背面隧道口的那本書也闔上了,當跨越困境的勇氣滋生,正視關係中自我的軟弱,終將可以告別這個擾人的篇章。
放下書本,我不禁想起在婚姻中碰壁的友人,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關係中揹著重重的包袱跌跌撞撞前行,不也跟書中描繪的兄妹關係相似? 什麼時候,他們能生出跨越隧道的勇氣,擁抱走出困境後的海闊天空?
關於安東尼布朗 Anthony Browne ~
1946年出生於英國Sheffield,這位響譽國際的繪本大師以超現實創作風格見長,善於在畫面中藏進許多細節與隱喻,曾在皇家醫院畫了三年醫學插圖的訓練影響他精細寫實的畫風,並學會如何用圖像說故事。他的作品辨識度非常高,最喜歡畫大猩猩,覺得"它們既強壯危險,又莫明的溫柔。"
除了最具代表性的<大猩猩>成名作,著名的繪本還有<威利系列>、<朱家故事>、<動物園>,作品裡有童年時期脆弱自我的投射與碰觸家庭關係中的衝撞。<朱家故事>中冷漠懶惰的父親負面形象、<大猩猩>裡對能獲父親陪伴一起出去玩的期待、<走進森林>裡尋找父親之路…交織著他對父親在他成長過程中缺席的怨懟與思念。除了<我爸爸>、<我媽媽>、<我哥哥>少數幾本集所有正面完美家人形象的暖繪本外,作品大多不是粉紅色系的童書繪本,奇幻的氣氛營造和並不療癒討喜的人物表情,其實暗藏了對許多對人性的批判和對重要議題的深刻反思與關照。
除了最具代表性的<大猩猩>成名作,著名的繪本還有<威利系列>、<朱家故事>、<動物園>,作品裡有童年時期脆弱自我的投射與碰觸家庭關係中的衝撞。<朱家故事>中冷漠懶惰的父親負面形象、<大猩猩>裡對能獲父親陪伴一起出去玩的期待、<走進森林>裡尋找父親之路…交織著他對父親在他成長過程中缺席的怨懟與思念。除了<我爸爸>、<我媽媽>、<我哥哥>少數幾本集所有正面完美家人形象的暖繪本外,作品大多不是粉紅色系的童書繪本,奇幻的氣氛營造和並不療癒討喜的人物表情,其實暗藏了對許多對人性的批判和對重要議題的深刻反思與關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