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理解兒童內在-《愛哭鬼小隼》和《肚子有一朵雲》



每推荐一本好書,就像吹開一絨球種子,飛呀飛會落在哪裡不知道,雖然專頁上的回應互動有限,但我始終像《胡蘿蔔種子》(The Carrot Seed)裡那個不被眾人澆熄信念的男孩,相信那落下去的必發芽。

《愛哭鬼小隼》的讀者回響今天就將我這樣的信念再敲實一些。

三個月前,我在臉書專頁貼了下面這篇文章,沒有劇透沒有剖析,但是分享了我真切的感動與喜歡。這份小小的心意,有人接收到了。Y在我貼文一個多月後丟過來一個訊息:「書我看完了,可是不太懂作者要表達什麼?可以幫我導讀嗎?簡單說重點就好。」

一來,這本書要說的東西,是要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去觀看、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為了堆砌出一個可以"簡而言之"的啟示;再者,這本書一層扣著一層,短小輕薄卻深刻雋永,每個篇章可以談的東西都好多,豈是三言兩語能說明白。冒著被嫌傲慢失禮的風險,我大膽地回覆了一句:「先試著再讀一次。」 

我明白Y丟出來一堆問題背後的疑惑,也有一點擔心我的回應會不會嚇跑了她讓她就此擱下這本書。可是,我還是相信,她可以自己從作者的文字裡,再找到一些東西。

又過了一個多月,我其實常惦念這事兒,想著Y真的能耐著性子再讀一次嗎? 要不要再找個時間跟她多聊一些呢? 今天中午,她的訊息過來了:「我又讀完一次小隼了!這次真的讀到比較多故事細節,感觸蠻多的。」

「可是最後一段(媽媽打了小隼一巴掌)還是無法理解,所以我求助震豪(大兒子),解釋給我聽。沒想到他真的能跟我解釋他的看法,我想我終於能理解書裡想表達的感覺了。」
「震豪的意思是,(就像你說的)打巴掌不是重點,重點是他終於找到機會好好宣洩,好好地哭一場,壓力也就釋放了..…」

「於是,我(Y)才想到,書的後半本,小隼一直處在承受非常高壓力的狀態下,因為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哭自己的無助。」

我正準備開車前往學校,看到Y寫給我關於她跟兒子的對話討論,既感動又激動,直接在路邊車內就回覆她。我的激動,來自於她信任我的建議真的細細再讀一次給我的鼓舞、來自於她相信孩子的能、來自於孩子對媽媽的回饋、來自於這個體貼細心的母親想要透過書本的浸潤默默支撐孩子的溫柔心意。

我相信,在這次的重讀與向孩子求教的經驗裡,孩子為Y提供了很棒的詮釋,這份母子的心意交流,絕對比我的事前導讀更具力量,而她也必定因此對兒子內心寬廣的宇宙多了一點點理解。

p.s. 親愛的讀者,小說的詮釋與體會,向來不是只有一個標準答案,那是震豪基於他的生命經驗所下的詮釋,你的呢?


⋯⋯


2018.9.21

這兩本書雖都是輕薄短小的兒童青少年小說,但是好適合大人(必讀)啊!一遍又一遍,愈讀愈餘味無窮,教養路上多麼真切而溫柔的提醒。

今天為導讀志工們講完這兩本書,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好想念我的兩個寶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