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有時間幫孩子複習功課,但每天一定會花幾分鐘聊聊:今天學了些什麼? 你有什麼想法嗎? 你們在學校做了哪些活動? 最喜歡哪些呢?
昨晚,兒子說:「今天中文課老師教我們讀一首詩。」⋯⋯
「哦!讀什麼詩?」他引起我的好奇心了。
「那首詩很難,是在認識一個人。」他說。
「認識哪個人?」我更想知道了。
「那個人叫嫦娥。噢!那首詩真的很難...」
「那你記不記得詩裡有什麼句子呢?」
「嫦。娥。」
「……還有嗎?」
「噢!我不知道,真的很難...」他掩面搖頭。
「是不是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對對對...就是這個,噢!那首詩真的很難...」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我把李商隱的嫦娥詩跟孩子解釋了一遍,再問他懂了嗎?可以自己講講看詩裡講些什麼嗎?
「呃...那個...隔間...」
「是屏風!」唉...我搖搖頭。
「媽媽,你知道嫦娥其實不住在月亮上嗎?後來有一個人証明了這件事。」
「誰?」
「阿姆斯壯!」
雖然聽起來有點像腦筋急轉彎的冷笑話,潑了浪漫傳說一盆冷水,不過科學與文學平衡一下是挺好的。
既然都讀詩了,我就很想把自己喜愛的詩句介紹給孩子。
可是要怎麼解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這麼抽象的比喻呢?
在解釋抽象/陌生的語詞或概念給孩子時,我喜歡先創造出經驗。
有了經驗,圖像/影像/情境比較容易印在腦子裡,也才能產生真實而深刻的感受。
我拿出兩本封面沒有任何文字的書擺在一起問他們:「知道這兩本書在講什麼嗎?」
「太陽和月亮!」爸爸還在思索不確定,兩個孩子已經答出來了!
「哪本是太陽?哪本是月亮?」
「這是月亮、這是太陽!」他們先指了藍底銀月、再指紅色的這一本。
兒子把藍色書本轉到書背說:「這裡有印月亮整個月的變化。」
女兒翻開紅色書本的封面大叫:「哇! 好亮喔! 好像我們學校用的螢光筆!」
不錯不錯,孩兒們都注意到書本的細節,對圖像表現的感受也直覺。
這兩本書分別是法國視覺藝術家Fanette Mellier的作品《Dans la lune 月光》和其姊妹作《Au soleil朝陽》,書裡沒有文字、沒有故事,是透過八色印刷精細呈現十一月的月亮在整個週期的朔望變化及以六色印刷呈現太陽一整天的光線變化。太陽、地球、月亮三者運行所產生的天體變化,被Fanette Mellier利用印刷套色在科學知識性之外玩出超凡美學性。內頁的選紙非常用心,尤其是月光這一本選用的紙特別厚,一面是深青藍色、一面是黑色,然而又不是全然的黑,稍稍轉個角度,就閃著夜晚星空特有的光澤。
這三十頁翻下來,孩子明白了什麼是「月有陰晴圓缺」,再加上與剛下飛機披著星月甫進家門的爸爸相聚,他們感受到了什麼是「人有悲歡離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我把李商隱的嫦娥詩跟孩子解釋了一遍,再問他懂了嗎?可以自己講講看詩裡講些什麼嗎?
「呃...那個...隔間...」
「是屏風!」唉...我搖搖頭。
「媽媽,你知道嫦娥其實不住在月亮上嗎?後來有一個人証明了這件事。」
「誰?」
「阿姆斯壯!」
雖然聽起來有點像腦筋急轉彎的冷笑話,潑了浪漫傳說一盆冷水,不過科學與文學平衡一下是挺好的。
既然都讀詩了,我就很想把自己喜愛的詩句介紹給孩子。
可是要怎麼解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這麼抽象的比喻呢?
在解釋抽象/陌生的語詞或概念給孩子時,我喜歡先創造出經驗。
有了經驗,圖像/影像/情境比較容易印在腦子裡,也才能產生真實而深刻的感受。
我拿出兩本封面沒有任何文字的書擺在一起問他們:「知道這兩本書在講什麼嗎?」
「太陽和月亮!」爸爸還在思索不確定,兩個孩子已經答出來了!
「哪本是太陽?哪本是月亮?」
「這是月亮、這是太陽!」他們先指了藍底銀月、再指紅色的這一本。
兒子把藍色書本轉到書背說:「這裡有印月亮整個月的變化。」
女兒翻開紅色書本的封面大叫:「哇! 好亮喔! 好像我們學校用的螢光筆!」
不錯不錯,孩兒們都注意到書本的細節,對圖像表現的感受也直覺。
這兩本書分別是法國視覺藝術家Fanette Mellier的作品《Dans la lune 月光》和其姊妹作《Au soleil朝陽》,書裡沒有文字、沒有故事,是透過八色印刷精細呈現十一月的月亮在整個週期的朔望變化及以六色印刷呈現太陽一整天的光線變化。太陽、地球、月亮三者運行所產生的天體變化,被Fanette Mellier利用印刷套色在科學知識性之外玩出超凡美學性。內頁的選紙非常用心,尤其是月光這一本選用的紙特別厚,一面是深青藍色、一面是黑色,然而又不是全然的黑,稍稍轉個角度,就閃著夜晚星空特有的光澤。
這三十頁翻下來,孩子明白了什麼是「月有陰晴圓缺」,再加上與剛下飛機披著星月甫進家門的爸爸相聚,他們感受到了什麼是「人有悲歡離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