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次進來中研院,走在這全台灣最多科學家人文學家的研究機構裡,感覺頓時自己好像也有那麼一點科學氣質了呢(笑)。
一年一度院區開放日,各研究院共有三百場活動,滿滿的人車。孩子們問我,今天不是星期六不上學嗎?怎麼那麼多人來field trip?
因為只要想學,學習是沒有假期、不受時空阻礙啊!看到這麽多年輕學子,感覺真好、真好!基礎科學研究需要更多人投入啊!
【中研院的螞蟻大軍】
知道中研院裡養螞蟻嗎?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展出了好幾巢螞蟻,讓人看了頭皮發麻的螞蟻盆緣卻很乾淨,為什麼螞蟻不會爬出來? 盆內小圓盤上看起來像結晶物的白色物質是什麼? 我本來以為是餵食螞蟻的糖之類的,一問才曉得那是螞蟻不喜歡人類給牠們的保麗龍家,所以把保麗龍咬碎加上棉花自己蓋出來的房子!
[ 蟻筏 ]
螞蟻遭遇驚嚇或受到搖晃時會結成一整球,研究員把一整球紅火蟻放進水杯裡,只見螞蟻形成蟻筏漂浮在水面上,牠們彼此手拉手嘴拉腳形成一個充滿孔隙的結構,這些孔隙於是保存了更多空氣加強浮力讓牠們可以漂更久。這是紅火蟻在其原生地熱帶雨林常常淹水的天然環境條件下發展出來的生存之技。
螞蟻遭遇驚嚇或受到搖晃時會結成一整球,研究員把一整球紅火蟻放進水杯裡,只見螞蟻形成蟻筏漂浮在水面上,牠們彼此手拉手嘴拉腳形成一個充滿孔隙的結構,這些孔隙於是保存了更多空氣加強浮力讓牠們可以漂更久。這是紅火蟻在其原生地熱帶雨林常常淹水的天然環境條件下發展出來的生存之技。
[ 紅火蟻社群習性 ]
幾巢展出的螞蟻中,紅火蟻是外來種,也是在許多國家造成最大危害的螞蟻種類,習性兇殘侵略性強,2003年被通報前,不知已登陸台灣多久。
幾巢展出的螞蟻中,紅火蟻是外來種,也是在許多國家造成最大危害的螞蟻種類,習性兇殘侵略性強,2003年被通報前,不知已登陸台灣多久。
紅火蟻又分有單蟻后和多蟻后巢穴,如果蟻后跑到單蟻后巢穴,可是會被工蟻咬死的呢! 多蟻后巢的工蟻呢! 則會接受更多多蟻后但是殺死單蟻后,是不是很奇妙?! 工蟻如何判斷蟻后? 靠的正是氣味-費洛蒙。而控制紅火蟻社群行為的是很多基因組成的超級基因。
那麼多蟻后巢穴最多有幾隻蟻后? 大巢穴可以多達一、二百隻呢!! 是不是很驚人?! 這也難怪防治不易。噴藥成效不張還對生態有害、噴液化氮則成本太高…怎麼對付什麼都吃、咬人還注毒的紅火蟻? 科學家說,他們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改變氣味的餌藥來欺騙工蟻殺害蟻后,以生物性的方式防治紅火蟻。
兩張長桌、幾巢蟻穴,我們從科學家那裡更認識螞蟻了,不僅看到蟻后、工蟻照顧寶寶(白色卵期)、繭期(研究員把它放在我手上因為此階段的紅火蟻沒有攻擊性)、甚至化蛹後有翅膀的螞蟻公主(交配後才會變蟻后),也更直接感受科學家為什麼要研究螞蟻、他們試圖解決什麼問題。
[ 中研院開放日參觀有感 ]
人很多、可能排不到想體驗的活動、得放棄衝堂的場次、找路趕場考驗腳力 、先準備好糧食避免餐廳排隊等候浪費時間、孩子聽不聽得懂?……這些"不方便"都是事前就預料到也實際遇到的,為什麼我仍排開所有行程堅持帶兩個孩子去? 因為我想要孩子體會:別指望有人幫你把知識整理好送上門,天底下只有媽媽會幫忙整理好完美攻略一天玩遍迪士尼或職業體驗城,而媽媽能陪多久? 舒舒服服躺在家裡不靠自己的腳絕不可能達到深度學習。
新知傳遞快速又無遠弗屆的世代,我們的確在家動動手指就可以輕鬆蒐尋到最新的資訊,事實上,兒子在今年四月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 拍到第一張黑洞影像後就讀了許多相關報導,也聽完了今天專題演講黑洞現形記主講人賀曾樸院士的指導教授Rainer Weiss的演講。為什麼還要跑到現場再聽一次? 因為我在乎的不是知識的汲取,我要孩子們實際面對面看看、聽聽,科學家們怎麼做研究? 他們關心什麼? 大學校園般的院區內多少最聰明的腦袋在思考人類好奇的問題、在研究科學如何讓人類過更好的生活。我要孩子明白今天站在長桌對面耐心回答我們所有問題的每一位都是科學家,他們都在加班為科普教育推廣盡一份心力,這一天所有的準備不是理所當然,我們該為此感恩。
【中研院的黑洞特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