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與你上國小的大寶貝共讀

 
快要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親手打造一方兒童閱讀空間,除了把我小時候看的書都搬來,得要騎很久的車去採購繪本。那個時候有一些經典好繪本,不過不多。十年前,我挺個大肚子等待第一個寶寶時,沒事就上網看書訂書,孩子還沒出生,書桌下已經滿滿一箱。那個時候中文繪本已經多了很多,不過英文繪本還是相對選擇有限購買不易,我的亞馬遜網路書店待買清單總是好幾頁,集合成批請先生每次出差時帶回來,真是謝謝他扛了好久的書。過了兩、三年,我發現自己挑的外文繪本在國內陸續有了中文版,而且命中率還不低,感覺上英文圖畫書與中文版發行的時間差大概是兩、三年。近幾年,繪本在國內蓬勃發展蔚為兒童文學顯學,不僅出版量驚人,很多時候甚至原文版和中文版可以同步出版,本土原創繪本的創作能量也愈來愈充沛。
 
在這樣的風潮下,親子共讀、繪本活動…更是百花齊放,甚至大人讀繪本也被廣為提倡。親子共讀的風氣能推廣,固然令人欣喜,但我發覺,親子共讀在實際執行上,有極大比例只停留在學齡前的孩子。
 
你可以試著問問周遭的朋友,可能很容易得到這樣的回答:「噢! 他都可以自己讀了,不用我操心。」「唉…小孩不喜歡看書耶…都只看漫畫書…」或是「一起讀? 那我們要讀什麼? 我不會挑耶…而且,我也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聊啊…那我不是要自己把書都讀過一遍嗎? 我哪有這個時間啊?!」
 

學齡前,媽媽們使出混身解數買書借書、陪玩陪讀、參加故事活動,讓孩子們住在書屋活在書香裡;但孩子上小學之後,也許是因為功課量增加了時間減少了、也許是因為爸爸媽媽覺得孩子識字了"該自己讀"了、也許是因為大人覺得該讀文字書不能再讀圖很多的繪本了(卻沒有繼續跟孩子共讀文字素材)……總之,這件事似乎就在上小學這一年劃下分水嶺,然後,隨著孩子進入中高年級、中學,讀得愈來愈少,甚至不讀了。
 
那麼那許多精練卻不簡單、層次豐富需要一點點人生經驗的大孩子才能理解體會的圖畫書要什麼時候介紹給孩子? 那麼那些需要文字小說滋養卻還需要大人幫一點點忙的孩子,會不會在閱讀旅程上太早被要求完全獨立而乾脆放棄,與閱讀的美好失之交臂?
 
為什麼大人們讓苦心經營的閱讀氛圍在小孩開始上學後就嘎然中止?孩子成熟了,對被全球頂尖創作者精益求精努力做出來的圖畫書是不是更有鑑賞的深度?! 對於書裡簡單卻不簡單的議題是不是更能激盪出討論的深度? 繪本、文字書(包括橋樑書與青少年小說)是不是可以搭配一起讀 (許多時候讀圖可是很有學問的呢) ? 孩子識字了,我們還是可以繼續唸書給他/她聽呀! 至少一起讀、一起聊聊書,或是大人讀給孩子看榜樣!
 
你知道當你的大寶貝閃著晶晶亮亮的大眼睛等著聽你為他讀書是多麼虛榮的感覺嗎? 你體會過當你的大寶貝來跟你聊他的閱讀見解和評論時,那種"我的孩子怎麼這麼有深度"的驚喜自豪嗎?! 如果沒有,那真是太可惜了,希望你一定要製造這樣的機會。有一次在孩子校園裡巧遇一個媽媽,她走遠了又牽著她的孩子折回來對我說:「我女兒說,你家Andrew說"My mum knows everything! Everything about books!",所以她一定要來認識一下Andrew媽媽。」我兒子當然是過獎了,但是被兒子這麼崇拜令我當下驕傲到尾巴都翹到天頂了!
 
也許有的大孩子會說,繪本是給小貝比看的,我長大了不看了…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還有那麼多精彩的、有深度的"大童適用"圖畫書。也許有的孩子會覺得文字小說字好多、沒有圖,讀起來好辛苦,那是他不知道好的文字小說會讓他"自動產生畫面"。也許你會說,總不能這麼大了還要我跟著他讀繪本做勞作玩遊戲唱唱跳跳吧? 孩子也已經不吃這一套了呀! 沒有錯,學齡前、後共讀的方式是不同的,小小孩跟他玩書,大小孩則要跟他談書。
 
怎麼談呢? 大人需要裝備什麼? 學齡前的繪本課程資源與共讀推廣活動非常多,父母因為選擇多,相對也比較有概念;學齡後的閱讀課則很少,而且推廣不易,很多爸爸媽媽會認為,只要叫孩子去讀書,孩子去讀了就是有在閱讀了,何必上什麼閱讀課呢? 以為識字能力和生理年齡等同閱讀能力毋須學習會自動升級,還有些人喜歡使用閱讀測驗以為這就能全面衡量孩子的閱讀力。但是這些能讓你判斷孩子是否真的讀到中心意旨讀到細節了還是只在追劇情? 孩子是不是讀頭不讀尾斷章取義曲解了? 有沒有可能孩子覺得這本書好難看連帶覺得閱讀這件事好無聊其實他只是不小心踩到雷? 有沒有可能孩子有好多疑問卻不知道還可以繼續讀什麼書來延續他的思路? 甚至,說不定孩子根本讀不懂卻不曉得其實有其他方法可以幫他打通任督二脈?
 
我一直試圖結合大童適用圖畫書、文字書、輔以自己多年關注主題所蒐羅累積的不同閱讀素材,包括新聞、雜誌、影片,結合文字與圖像創造一個多元、跨領域且讓孩子逐步累積閱讀能量的閱讀空間,讓孩子在學齡後還能繼續受到豐富的書本滋養、大人的陪伴對話,延續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究的熱情,在腦袋最活潑的這幾年發展出自己獨立思辨的自學力。不要等到孩子被課業壓垮了、被體制的框架綁死了才後悔。我是這樣與我的孩子共讀的,我也誠心希望有機會與你的孩子這樣一起讀。
 
我不擅長為自己打廣告,女朋友敦促我:「不行,要主動出擊。要告訴大家你的觀念。」所以我很認真的寫了這篇文,同時以更認真的態度準備我的主題閱讀課。課程進行的方式是串連不同的書本共讀與提問討論,從主題書出發延伸旁及生活科普、深入議題或文學、圖像藝術的探索,希望幫助孩子發展出自己的閱讀網,整理成他自己的思考脈絡,最終形成自己的行動選擇。系列課的每一堂形式不一,會依當堂的主題書目與觸角來調整。11/16的第一講比較著重在科普主題如何讀(Non-fiction)與鯨豚知識的建立(這是接下來幾堂課會碰觸議題的先備知識基礎)。我不會把知識和重點整理好教授給孩子,反之,我期待讓孩子自己像生物學家/研究者一般從觀察到的現象與有限的知識庫中想辦法透過閱讀和思辨去推演/或者推翻答案,一系列課程上完,你會驚訝自己居然讀了這麼多本書。
 
我的鯨豚主題閱讀課進行到目前3.0版本,每天都還在不斷進化中,因為是有機課程啊! 隨著老師和學生一起成長,就會持續激盪演化。11/16的第一講中,有兩個彩蛋。第一個彩蛋我現在偷偷告訴你,上週錯過去高雄看鯨魚的朋友,將有機會在我的課堂上看到台灣第一位水下攝影師金磊老師精彩動人的鯨豚影像。第二個彩蛋現在不告訴你(粉絲頁往前滑的貼文裡其實藏了提示喔!),鎖定頻道,不要轉台!
 
 
2019年鯨豚主題閱讀系列課第一講
課程說明:
https://reurl.cc/6gZVm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