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時候,嚮往蠻荒曠野、古老傳說。
上完國中的地理課,我跟坐在隔壁的男同學說:我想去西藏、去大漠蒙古。
高中的時候,用自己的零用錢為自己買的第一套書是徐仁修的蠻荒探險文學。
年歲漸長,漸漸體悟有些事只能留在夢想中,不管是受限於體力還是其他的牽掛。
但是無妨,跟隨探險家、跟隨作家、跟隨攝影家,我的眼和心也去到遠方,在荒原中滌淨心靈。
法國探險文學作家席爾凡・戴松 (Sylvain Tesson) 曾經騎自行車穿越冰島、遊歷中亞並環遊世界,在西伯利亞貝加爾湖隱居半年,離開後,邂逅野生動物攝影師木尼葉 (Vincent Munier),跟著他一起到西藏尋找木尼葉已經追了六年的雪豹-那傳說中令人目眩神迷的古老之獸。
"生命中第一次,我如此靜定地蹲點守候,盼望著能有一場邂逅。"
"蹲點等待就是一場賭局:我們朝牠動身,很可能徒勞無功。有些人不會因為這樣的失敗而惱火,而在等待裡尋得樂趣。為了達到如此境界,必須擁有一顆長存希望的達觀胸襟。"
"這些時光是我們還給世界的債。我待在這座吊籃中,身處小山谷與天空之間,細密審望著山。我保持不動,雙腿交叉,透過我呼出的白霧觀看風景。曾經要求旅行提供我如此多的驚奇,「狂戀著多樣性與任性」的我,如今知足於鑲嵌在一面畫框中的冰凍坡壁。我是不是皈依了「無為」?……蹲點靜候是一種練習。」
在四千多公尺、零下三十幾度的藏原,人類這種物種顯得脆弱而狼狽,每一步行動得與冰冷拉鋸速度,相較於隨著環境氣候演化適應的其他物種,一向自居為萬無之靈主宰者的人類,必須將自我縮小。蒼茫荒原追雪豹,看似遠離塵世,實則狠狠地批判人類的貪婪、巧取豪奪與自我、質疑無止境追求進步發展的高大上目標,為動物請命、為自由發聲、為整體生態平衡憂心。
“世間剩五千隻雪豹。統計上我們得出,穿著毛皮大衣的人類還比較多。”
長時間臥倒在岩石間等候,或屈身與窄小岩壁的石洞中一整天,時間與目的性被重新思考定義。能不能找到雪豹? 作者在荒野動物原始的狩獵殺戮與食物鏈循環之中參悟太古、混沌、虛無、道與存在。而即使雪豹出現了,你能看到牠嗎?
觀看與被觀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