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環境與保育議題持續關注,垃圾污染、海洋塑膠、空氣污染、雨林消失、饑荒與糧食浪費、生態耗竭、全球暖化、極端氣候……每一塊都是我們對子孫的虧欠,都是我們有責任的功課。我常在想該如何把書櫃裡關於這些主題的繪本有系統的介紹給孩子,機緣巧合在好友的安排下,和幾個母親帶著孩子去環保站做資源回收小志工,於是打鐵趁熱,就配合著孩子們體驗過的項目讀下去吧!
與其說是去做小志工,其實志工阿姨為孩子們的介紹遠比實作的時間多。我們看到土石流帶來的滿目瘡痍、水資源的缺乏和節約、飼育牛隻給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塑膠製品大量使用對生態各個面相的衝擊,然後是孩子們最期待的實作-紙的回收。談到回收分類,其實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將垃圾拆解回歸到最單純的物質,比如保特瓶的瓶蓋、瓶身、色標都要分開、不僅紙張和紙板要分開,白紙和印刷過的紙都要分開,分類愈細回收利用率愈高,再製價值也愈高,同時對再製機器或焚化爐的損耗也可以降低。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gDGG00sC3TFEkfy4czJZndUd1_cySnFLu47fg2QdSiWKKDJHmWePtgW-gP32xjcS70MExQwP6X4-SZbxrkt3X9Cp0AImafCMub6b4Nzbhezf6Np-B3oAyHw25fKHvBlaHfsH-Vi-MQ8o/s200/IMG_8488.jpg)
孩子們這回要做的就是將書本一頁一頁撕下,把紙張和膠裝裝訂邊分開處理。一群孩子們一起做事妙地很,有人手不小心被紙割傷、有人看到一頁撕下的漫畫像挖到寶嚷嚷:「我要把這頁留下來!」、有人看到一張描圖紙好像看到什麼新奇的媒材似的開始研究可以拿來做什麼勞作、有人討論習作本上小朋友考試考了幾分考得好不好……兩個兩歲和三歲的小妹妹更是做得很棒! 時間在孩子們天真的笑語中倏忽流逝,這何嘗不是一個孩子絕佳的社交時機?!
在環保站裡有許多長者,滿頭銀髮卻身手矯捷,兔起鶻落熟練地處理成堆待回收的物品,神情專注肅穆,堅持用最不消耗能源的方式進行回收工作,舉手投足間滿是珍重的情意,好像他們手裡拿著的是珠寶首飾而不是垃圾,日本職人精神差可擬。有的則親切爽朗,看到孩子們來開心地寒喧招呼。當我們結束工作,我把幾個因為孩子手傷得使用的手套拿去給正在整理塑膠袋的爺爺,他客氣地直跟我道謝(應該是我要跟他道謝呢!),那謙卑真令人感動。
我看著這些長輩工作的身影,耳裡聽著好友訴說他們的故事,覺得這些畫面真是動人。我想起大醫院平日早上候診區領藥區滿是老人的場景(上醫院是許多老人重要的社交生活呢!)、我想起公園裡一個個外傭推著插著鼻管的老人著然後群聚在旁聊天滑手機的場景……此處工作的這些長輩在年華漸去的遲暮之年能以自己的一雙手繼續照護這塊土地,讓自己一點一滴的勞動像這些待回收的物品被再製重生,愛延子孫,我想他們心裡一定充實富足許多。
回家之後,我問安安和晴晴這一天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安安喜歡動手做,他覺得實作撕紙最好玩,晴晴則說起活動最初看的一段關於土石流的影片……
那是一部紀念莫拉克風災的3D動畫,片中天真調皮的小男孩跟奶奶相依唯命,在山裡的村子過著無憂無慮的小日子,久旱未雨的時節裡,廣播預報著即將登陸的颱風帶來的雨量可望抒解旱象的消息,沒想到半夜大家熟睡之際,豪雨挾帶大量土石劈天蓋地而來。村民倉惶逃命,但土石無情,轉瞬間一一吞噬了房屋、道路、騎車逃命的情侶、渾然不知大難將至的大叔……小男孩拉著阿嬤狂奔,終於跑到高處的一棵樹下,奶奶讓小孫子踩著她的肩膀先上樹,接著小孫子試圖用力將阿嬤拉上樹但兩人卻都力氣不夠,沒想到此時又是一波土石黃泥滾滾而來,狂暴地拽著老奶奶,兩隻互相緊拉著的手愈來愈鬆、愈來愈鬆…… 仰角鏡頭配上3D眼鏡,土石流像是打出螢幕似地直接衝向我們,而俯角鏡頭直直的拍出老奶奶身陷泥水中從驚懼轉而放棄的表情……這一個故事不像有happy ending的繪本,而是真實人生中催淚的悲劇,年幼的孩子們在毫無心理準備的狀況下直擊,非常震撼。女兒緊緊拉著我的手,小臉蛋上寫滿了憂傷,直到回家後,她說起這個橋段說了好幾次,講著眼眶還會泛紅……
看完影片的時候,有孩子問:「是誰造成土石流的?」有孩子問:「阿嬤為什麼不爬上樹? 她為什麼要放開手……」孩子也許還不能理解災難背後的啟示,但一定真切感受到了人類在面對大自然反撲時的軟弱無助。他們的錯愕、他們的疑問開啟了兒童的自我思考、開啟了他們對環境參與的覺醒。於是我想,這應該是讀「跟我一起看地球 (Whadayamean, John Burningham)」的最佳時機了。
跟我一起看地球 (Whadayamean)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不怎麼吸引人,有點口號有點八股,原文書名Whadayamean則可能讓初見的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是一本容易讓人錯過的好書。當安安翻到書名頁看到英文書名時,喃喃唸著"Wha--da--ya-mean, Wha-daya-mean, What do you mean?!" 然後就哈哈笑起來了。為什麼要用這種口吻說話呢? 原來約翰‧伯寧罕這個自創字正是為了表現故事中那些破壞地球的大人們在面對孩子的諫言時輕佻無禮的態度。譯者林真美老師說,考量到國內市場的接受度,無法翻成更貼切的"哩系咧公蝦米哇哥",所以只好是目前這個書名了。
這本書說地球是上帝花了好幾百萬年才做好的,他很滿意這個有足夠空氣足夠水包容萬物的天堂,但這個傑作耗掉祂許多精力,做完祂就累的睡著了。睡了好久好久,在一個眾人皆睡的夜裡衪醒過來想去探望地球,正巧遇到兩個不想睡覺的孩子,於是一起去看地球。然而,卻愕然發現地球變髒了、變醜了、變臭了、變熱了…,上帝難過地說:「人類實在很糟糕,我讓你們變成萬物之靈,是要你們好好照顧這個世界的。」小孩說:「我們都只是小孩,並沒有像大人那樣糟蹋你的地球,你希望我們怎麼做?」上帝要他們去告訴大人,叫他們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孩子們說:「可是,大人不會理我們的。」上帝說:「如果你們說是我要你們這麼做的,他們就會聽。」
當他們出發去找那些拼命砍樹、弄髒水和空氣的有錢人、那些自稱在替上帝說話卻一天到晚爭論不休的人、那些坐擁槍炮製造殺戮的人、那些只會袖手旁觀對世界毫不關心的人,請他們救地球時,他們的反應正如孩子們的預料:「你們在胡說些什麼? 」(如果你在為孩子唸書時把這句話置換成"蛤? 哩系咧公蝦米哇哥?"絕對會更到位!) 大人們對這兩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嗤之以鼻、說他們沒有資格告訴大人不可以怎樣怎樣。小孩非得要搬出上帝,大人才覺得mean something、才願意改變。
不是我的錯
在"跟我一起看地球"一書中,小孩去請大人們改變,前面提到的大人都是那些實際正在破壞地球的人,但最後一群人,是那些"只會袖手旁觀對世界毫不關心的人"。讓我聯想到另一本瑞典繪本 - 不是我的錯 (Det Varinte Mitt Fel, written by Leif Kristiansson and illustrated by Dick Stemberg)。
"那不是我做的,不是我的錯!"這句話一定常從孩子的口中聽到,但仔細想一想,我們大人難道不是常常以這句話為託詞? 人們的冷漠、不關心、沒有作為,是不是正是許多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最大的幫兇?!
See inside Recycling and Rubbish (An Usborne Flap Book)
在環境與生態議題的討論上,我始終認為要孩子有所作為之前,必須先讓他們有感、關懷,而再之前,必得先對其了解,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才可能有客觀的判斷和思考,才能以根本出發思索解決之道。因此,除了人文關懷的繪本,科普書和工具書在我家的書櫃上佔有頗大的地盤。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Z1n7d2mxfTBFV-QWIon8gZQxkzsHe6WWxESxg2AVYUCiW2xmGWS7R3cW5MpiEJR_0pNUtD48HXKlCPfPka9H8UtsUEaiYMM-TmE_nXT95DhaO2wEHT5Yos2SC-nPWHgY8US9-2qJf-Wc/s200/Recycling+and+Rubbish-Cover.png)
延伸影片
The 3 R's for Kids: Reduce, Recycle, Reuse
Source:Smart Learning for All
Song: Let's Go Green Kids: "Recycle It"
資源重生趣味多
安安喜歡動手做,從環保站得到的小獎勵品-一個用保特瓶蓋做的陀螺童玩激起安安的手作魂,所以我們也找了不少DIY的影片來看,下面這個影片的最後一個Nutella巧克力榛果醬瓶還魂的點子很幽默,深深受到安安的讚賞!
看完影片的安安、晴晴又默默地移動到工具櫃旁了……
8 Cool Ways To Recycle Trash
Source: MadeMyDa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